我们一直在接受着这样的教育:独立是好的,依靠别人的帮助是不好的。于是,那句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成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被无数父母用来教育孩子。
然而,当我们这样教育孩子要学会独立,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时,结果真的是我们期待的吗?
我也曾经这样认为,直到儿子三岁左右。一天我在厨房做饭,让儿子帮我拿个东西过来,那边却传来儿子大人般的声音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
我听到稚嫩的声音说着这样有底气的话,真是又气又好笑,心想儿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话,从哪学的。忽然意识到,是从我这学的,我让他收拾玩具时,他要我帮忙收拾时,我说: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。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还之自身了。
从那时开始,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关于独立的教育。
凡事有个度,我们一定要把握各种育儿理念的度。许多教育理念为了让大家警醒,常常表现得具有革命精神,类似的如“夫妻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”、“永远不要打孩子”、“孩子能做的事千万不要帮他做”等论断。因此矫枉过正是常有的事,但父母拿来使用时一定要灵活处理,独立的培养也一样。
独立的前提是自感可以依赖的支持
不健康的独立就是被迫的独立。是不得不面对的独立,父母只想着让孩子独立,并未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,孩子只能自己面对,别无选择。虽然父母是爱他的,但孩子感受不到,为了保护自己,他可能逐渐变得冷漠。
许多人心里有了困扰,也不会主动求助,他想要的只是摆脱这些负面的感觉,而不是去面对。
阻碍求助的原因通常有二:
一是觉得没人能帮到自己,因为一直以来,他们习惯了自己面对,缺少被支持和帮助的体验。
二是觉得求助是弱者的行为,自己的事情搞不定会让他们自觉无能,不坚强等。有的甚至滑向重度精神障碍时还拒绝求助,有的甚至选择自杀前均没有尝试过求助。因为自己的脆弱无法坦然向他人袒露,好强而缺少情感,通常很难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。
健康的独立是自感可以依赖的独立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,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,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能够与孩子一起了解分析,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去处理、去面对。孩子去面对的时候,他知道背后有人支持,他的心是温暖的,人格相对也更健康。他的独立是建立在前期依赖的基础上,并且有更多被支持的体验,遇到搞不定的困难时,他往往也更能主动寻求帮助。
能够求助真的是强者的行为。
健康的依赖是懂得求助并保有强大的自我
在不少父母的认知和理解中,独立如果是宠儿的话,依赖就像弃儿。然而,弃儿往往有我们未觉察的可爱。
不健康的依赖通常通过一味地顺从、让渡权利等,来获得他人的帮助、关注、保护、肯定等。过度依赖者即使自己实际上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,他也拒绝去做,而表现得很虚弱无能的样子,希望别人来帮助自己。因为依赖者在被帮助的过程中,感受到联结和被爱,哪怕一直被帮助者骂也在所不惜。过分依赖者失去自我,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他把依赖当成目的,而不是手段。
健康的依赖,存在于过分的独立和过度依赖之间。个体可以平衡亲密和自主,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能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,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,关键是并不因此觉得自责和自感弱小低劣。他能够充分地信任别人,敞开心扉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,同时有足够的自信去处理关系中的冲突,这种冲突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。
一个可以健康依赖的个体,通常其友情和爱情都会加深,也更加懂得如何为人父母。因为善于利用各种资源,职场上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,身体会更健康,人也更快乐,也更能享受生活。
相对于过分独立者,健康依赖的内心是充实的、温暖的。相对于过分依赖者,健康依赖者的内心是有力量的。
健康依赖和健康的独立相似,只是侧重点不一样。
父母过分强调独立可能把孩子推向无助
上了小学的橙子(化名)在小区里与一群小朋友玩时,不知什么原因被一个大孩子打了。橙子妈妈在和别人聊天,没有看见发生了什么,直到回家后看见孩子脸上有被抓破的伤才问起。妈妈心疼地说,妈妈在旁边,你为什么不向妈妈求助呢?橙子只是沉默不作声。
妈妈比较信奉“独立”教育,一方面为了锻炼橙子的独立性,一方面担心将来分床难,橙子自从生下来到现在就一直自己睡。妈妈何尝不想抱着香香的宝宝入睡呢,但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,妈妈忍住了母性。
橙子小时候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或争执时,妈妈的理念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由孩子们自己来解决。所以,每当橙子把眼睛投向妈妈,希望获得妈妈的帮助时,妈妈也总是选择让孩子自己去面对。慢慢地,橙子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保护自己,被打也选择默默承受。他已经习惯了不能从妈妈这里得到想要的保护。
过分追求独立反而使他失去自我
过分独立的个体往往最害怕的是不独立,而不幸的是,因为害怕不独立,无法接纳脆弱的部分,终究可能会迷失并丢失自我。
志远(化名)从小学业很棒,即使有时成绩下滑,他也会努力追上。他参加各种社团,担任各种学校职务。他视求助为无能,只有当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时才会觉得暂时安全。他逼迫自己不断地努力、努力,甚至连恋爱都觉得浪费时间。最终,在职场上的努力打拼,他建立了自己事业的王国,掌管着许多人的命运。事业是他的生命,其他的事情,包括恋爱婚姻和孩子都不重要。他得到很多人的钦佩和羡慕。但是,没有人真正走进他的内心。他知道在这个社会上,他已经属于上流,很多人仰视他,他从这些仰视中得到了某种满足。
然而,当他工作一天结束,夜深人静面对自己的时候,莫名其妙的失落和空虚会席卷而来,他自己也困惑,到底丢了什么。但是,他从来不会向人流露这种感觉,甚至妻子。相反,他总是设法摆脱这种感觉,用他那强大的意志力控制住它们,这是他最擅长的。当他第二天埋头工作时,这些难受的感觉就暂时没有了,看起来他又满血复活了。
他对别人而言,像神一样的不可触摸,他不会去依赖别人,也不会去向亲朋展现他脆弱的地方,更不会去求助,他失去了跟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。他已经习惯作为强者而存在。然而,他终究只是一个人,甚至更脆弱。他很可能被抑郁症袭击。
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、体现自身的价值,我们中的许多人走得有些太远了,远得找不到回归心灵之家的路。纵使拥有外人羡慕的一切,黑夜来临时,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会出来咬噬。
圣经上有一段话大意是,退回旷野去,到那里你就可以听到我的声音。“我”的声音即是指“上帝”通过圣-灵感动,指引门徒回家。我们倒不一定退回旷野去,但是在太辛苦时,是否可以在黑夜中尝试寻找和辨认模糊的自己,那失落的自己即是自己的心灵之家。
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来的,而是孩子成为自己的内在需求
我个人认为,至少在养育一岁以内的婴儿时,如果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,与其向专家或书本寻求帮助,倒不如向自己做母亲的感受求助,实在无感就向动物妈妈们寻求帮助。也许比方有些不雅,但道理是一样的,老母猪让小猪吃奶,从来不会去看钟表,算算书上说孩子饿了没有。所以,像老母猪一样养育婴儿,真心不是玩笑话。
可能一些提倡进行“哭声免疫睡眠训练”的妈妈们会不认同,我不愿意探讨一个方法本身的对错,因为任何方法都是背后的人在使用,不同的人使用起来差异很大。
婴儿绝不是“缩小版的大人”,有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。真正的独立不是训练得到的,独立是孩子得到敏感有爱的照顾,获得对这个世界基本的信任感、感受到被爱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内在需求。所以,2岁的孩子会说“不”,四五岁的孩子会由于成人把桔子剥好而大哭,因为他想自己剥、感受自己的力量。青春期的孩子要求有独立的空间,努力成为自己。
所以,我的养育经验是,无论你希望看到的行为,如微笑,还是不愿意看到的行为,如哭闹,婴儿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地回应,他会感觉自己的双脚坚实地站在大地上,踏实而心安,他会获得自己稳定的人格内核,而这就是自信的基础。自信最初是基于感受到的最原始的爱而生的。
所以,像动物妈妈那样去养育婴儿,可能是大脑发达的人类需要去学习的。
健康的独立(依赖)的孩子更善于利用资源
亲子关系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一个模板,孩子拥有这种被尊重的独立、同时也能够可以依靠的体验,使他将来更可能获得必要的帮助,善于利用资源。
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。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、敞篷货车、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闪闪的塑料铲子。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,他在沙箱的中部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。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,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。男孩很小,而岩石却相当巨大。他手脚并用,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,岩石便被他推到了沙箱的边缘。不过,这时他才发现,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、翻过沙箱边墙。
小男孩下定决心,手推、肩挤、左摇右晃,可是,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,岩石便滑脱了,重新掉进沙箱。
小男孩哼哼直叫,使出全身力气猛推猛挤。然而,结果却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,砸伤了他的手指。最后,他伤心地哭了起来。
整个过程,被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。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,父亲来到了跟前。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:“儿子,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?”
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:“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,爸爸,我已经尽力了!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!”
“不对,儿子,”父亲亲切地纠正道,“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。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。”
父亲弯下腰,抱起岩石,将岩石搬出了沙箱。
健康的依赖是走向独立的动力
在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中,获得帮助本身就是目的:一旦得到你想要的东西,整件事就结束了——多么安逸,多么轻松啊!
在健康的依赖关系中,获得的是必要的帮助,是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的途径,是为了下一次能做得更好。
在不健康的依赖关系中,寻求帮助是为了逃避挑战;在健康的依赖关系中,寻求帮助是为了学习和成长。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111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