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中,所有良好关系的核心,都是来自于“爱的依恋”,而所有糟糕的关系,都是“依恋缺失”。
“依恋”是我们和父母之间形成的情感互动模式,而这些模式将会影响到我们成年以后与他人的关系。
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指出:“依恋指的是孩童与父母之间强烈、持续的情感联结。”
当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安全时,“依恋关系”就是安全的,那么长大以后,孩子就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,并能安心地依赖别人,也愿意让别人依赖自己。他们既不担心被别人抛弃,也不担心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太亲密。
但是,当孩子遭遇了来自父母的伤害后,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就变得不再安全了。那种“信任依赖”的感觉一旦被打破,孩子就会变得敏感、怯懦、恐惧......,当长期处于这样的不安全环境中,自卑就形成了。
自卑的人,总体上分为三种性格:“焦虑矛盾型”、“绝对控制型”和“逃避退缩型”,而这些不同的自卑性格,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交问题。
“焦虑矛盾型”的自卑性格
这类自卑性格的人,会呈现出冲突的状态:他们很害怕被人控制,却又缺乏自我决断的信心;这样的人,大多生长在一个充满抱怨的养育环境中,经常性的指责、批评、贬低......,给他们的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。
但他们的天性中,往往有“倔强”的部分,会在某个时期,滋生出“对抗”的能力。因此,他们并不会表现出单纯的“软弱可欺”。这种“对抗性”,让他们的性格得以锻炼,变得的不再懦弱,成人后,他们往往也敢于为自己争取权利,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,甚至在性格上还会表现出开朗和外向的“假性”特征。如果不是近身边的人自信的观察和辨析,常常很难以感觉到他们有自卑的倾向。
他们和养育者之间,通常处于“相爱相杀”的畸形关系状态,既离不开,又合不拢。充分体现出其矛盾特性。而那些自卑,往往被他们掩藏的很深很深,甚至连他们自己有时候都弄不清楚。只有在遭遇重大挫折时,那种深深的挫败和孤独感,才会激发出那些深藏在骨髓里的自卑,而他们的自卑,往往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,大部分是以“抑郁伴随强烈焦虑”的形式出现的。
这时候的抑郁,更多像是一种“工具性”的,成为他们逃避现实、不去面对脆弱的一种权宜之计。
就好像说:“你们看,我都抑郁了,生病了,暂时没办法去应对和处理那些事情......”而实际上,这是自卑被激发,导致那个“脆弱的自我”呈现出来,吓了他们一大跳。
他们一直用“要强”伪装起来的人设突然崩塌了,骄傲自负的他们无法面对蜂拥而来的创伤体验,那些恐惧、胆怯无力感......让他们难以接受。
是的,他们其实很难承认,自己是一个自卑者。
所以,这时候的抑郁,更多是一种对自卑的逃避......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13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