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志红老师说:“成年人的人生,的确是自己创造的。哪怕你的生活充满痛苦、有很多‘迫不得已’,但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亲手选择,只是你对自己如何选择不够清楚。之所以不清楚,是看不清自己的「人生脚本」”
人生脚本,是你内在关系模式的隐喻,它由你过去的经历、习惯的互动方式构成。
换句话说,你对未来的选择,早在年幼时已经内定。
01
曾听咨询师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:
有一个女士,各方面都很优秀但一直感情不顺,来咨询之前,她已经离异两次了。原来,她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,从小在被忽略的氛围中长大。她被迫养成“独立”的习惯,具体表现为:我不需要别人关爱,我也能过得好。每当这种“独立”出现时,她就在重复被忽略的创伤。
她这样对自己,也不自觉这样对待爱人。伴侣在她身上没有得到爱的联结,所以夫妻关系总不能长久。她习惯上演脚本中“被忽略”的剧情,无意识地选择“找虐”的关系。“被爱”与“被看见”这种从来未出现过的情况,对她来说是失控和未知。所以,是长大后的她,亲手选择了被忽略的创伤。
如果她一直按着既有的脚本运行,她会持续在亲密关系中受害。好在,在咨询师的帮助下,她看见了自己的人生脚本,重新学着建立被宠爱的需求。撕开那个独立而孤独的“女强人”标签后,来访者成功重建了依恋关系。
因为不再“习惯”于疏离中,她在之后的关系中看见了爱的流动。不仅收获了幸福,人的气质也从刚强变得柔和、积极。她感叹到:“原来要更换的不是伴侣,而是走着旧轨迹的自己.”
可见,生命的重塑,有时只需“被看见”。因为看见,她改变了带着原生家庭烙印的“出厂化设置程序”,跳出了既定的人生轨迹,拥有了崭新的人生。
02
但在生活中,自己“选择”痛苦太常见了。
弗洛伊德通过实验发现,孩子会把他喜欢的玩具扔出去,再哭闹要回来,并不断反复这个过程。经研究,孩子是通过丢弃又找回的行为,反复习惯与妈妈分开的创伤。
这样“找虐”的行为是在习惯,长大后的我们,会根据脚本的习惯去对未来作出选择。
所以,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:
知道伴侣不好,依然深陷其中;
工作觉得难熬,找的下一份依然类似;
不认同父母的做法,却用他们的一套对待自己的孩子...
当看不见行为背后的动因,创伤将一直循环于我们的人生。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说:“人生脚本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出生脚本,第二部分则掌握在你自己手中,由你来掌握方向的成长脚本,从过去到未来。
如果你想了解过往的遭遇给你带来怎样的印记、未来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轨迹,你可以尝试从你的咨询师那里找到一些启发。”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142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