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教育的任务是保护好奇心
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能力的,这种能力在我看来包括两个基本要素。第一是好奇心。
我女儿今年8岁,很小的时候,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,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。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。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。她有段时间知道了人会老,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“我不想长大”,说“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!”然后就老琢磨什么是时间,时间是怎么回事。
我说:“宝贝,你澓特殊的知识,不在于培养专家。
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,1879年3月14日—1955年4月18日),犹太裔物理学家。
在爱因斯坦去世前一个月,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,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。在这篇文章里,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评母校,也批评整个教育制度。他说:
“从我进校后就发现,按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,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,因为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,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。所以,我当时就下定决心,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,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。”
爱因斯坦虽然上了大学,实际上是自学的。
许多杰出的人物,都是这样的。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:向教育要自由。作为一个学生,你不能改变教育体制,但你可以争取你自己的自由。
我很赞成一句话: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。你学会了学习,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,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。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,永远在学习,不需要老师。
另外我强调一点,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。智力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功利性。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刻: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,杀了100头牛来庆祝。在当时,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,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,他感觉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这种快乐。
图片毕达哥拉斯(Pythagoras,约公元前580年—约前500年)古希腊数学家、哲学家。
智力教育的目标,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,让他自由生长。智育的目标,不是知识。所以,对知识的兴趣,是教育第一要保护要鼓励的东西,一个人在他一生中,具体感兴趣的点是可变的,但一定要有对知识的兴趣,尝到知识的乐趣,感到动脑筋、学习是快乐的事情。
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。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太实用,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。如果一个国家中,凭兴趣学习的人越多,那个国家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,最容易出大师。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177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