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心理咨询

你的孩子,其实不属于你

好的,以下是根据你提供的内容改写的一篇原创文章:

如今,孩子跳楼的新闻频频出现,每次听闻,我的心都会紧紧揪起,难以释怀。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?为何如此脆弱,动不动就以死抗争?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,我发自内心地呼喊:孩子们,若你有委屈、难过或不适,就请说出来,我想听你说!同时,我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,不要以爱的名义去逼迫孩子,还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时间。

每个孩子的诞生都寄托着一家人的希望,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好,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成才。从怀孕那刻起,父母就已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。然而,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什么,我们为何要孩子,我们是否做好了当父母的准备,以及应以何种方式去爱孩子。

说实话,在成为母亲之前,我也未曾深入思考过这些问题,但我深知孩子是爱的结晶。在怀孩子的十个月里,积极给予回应、关注,这不仅是血脉的连接,更有情的融合,还是与孩子关系的磨合,能给予孩子积极美好的刺激,让孩子在细胞裂变中达到更好的组合。

我们都知道,母亲是一份终生无法辞职的“职业”,这个称号实属不易。不仅有十月怀胎的辛苦,还有出生后的养育和教育,母亲付出最多。

说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问父亲在做什么。在中国,父亲在家庭中的缺失较为常见,他们常说:“爸爸要赚钱养家,妈妈要带好孩子顾好家。”其实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。男性的特征如勇于冒险、富于智慧、大度、坚定、勇武等,以及在对外关系上的智慧、坚强的性格和职业、事业的选择、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,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母亲则更多地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关爱、照顾,在心理上给予积极的回应、安慰、支撑、忍耐和服从的态度,以便与他人和谐相处。

两者的特性会传递给孩子,孩子会在两者间进行吸收、组合、提炼并超越性地发展自己。因此,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人格发展的不完善,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。

父母需要与孩子一同学习,不断成长。孩子身上出现的诸多问题,不能说全是父母的问题,但一定与父母的教养模式有关。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成长起来的,自身也带着小时候的成长烙印,与社会化融合后,成为了现实中的人。成为父母后,往往将美好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,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、梦想,期望孩子去实现。最常见的话是:“你要好好学习,不然就会去扫大街、送快递。不好好学习,将来就没有好工作!”还有人说:“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,打他、骂他、逼他都是为他好。”父母望子成龙心切,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孩子比较,这种比较让孩子内心受挫。孩子犹如树上的叶子,每一片都不同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可父母却常常遗忘。

孩子的成长过程如同种树,幼苗种下后,需要精心呵护成长,但过多的干涉会阻碍其自然发展。外部环境固然重要,但要遵循自然法则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、遵循孩子的天性,这才是自我发展的硬道理。

对待孩子的教育,父母要明白:虽然给予了孩子生命,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,首先要尊重他,将他视为独立的个体。然而,父母总是常常忘记这一点,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不行,各种担心,对孩子口无遮拦地教训,简单地评价对错,只看结果不看过程,总是居高临下地训斥。父母没有时间去感受、体会孩子的心声,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,也总是被不耐烦地打断。在“孩子不打不成器,不逼不成才”的所谓名言影响下,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压抑着孩子的天性。

孩子就如同父母种下的“瓜”,想给他套上方盒子,就期望他成为方瓜,贴上几个字就希望长出相应的模样。孩子不按父母的期望成长,就被视为不听话的孩子。有人会问:“我们国家为何培养不出那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?”扪心自问,我们的养育方式是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?学校的教育模式是否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发展?孩子的教育和养育不仅是父母的课题,也是社会和国家需要不断反思、研究的课题。

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,成长为你继续生成:

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,父母只需做好自己,成为真正的自己,实现自己的梦想,而非强加于孩子。把孩子教育成玩偶,让他言听计从。父母的主要任务在这 18 年里,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,营造温馨、和睦的家庭环境。少一些责骂,多一些鼓励;少一些干涉,多一些协助;少一些说教,多一些共鸣。让孩子在爱的滋润中成长,按照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,该放手时放手,让孩子成为他自己,按照他期望的样子成长。

让我们欣赏一下纪伯伦的诗《你的孩子不属于你》

他们是生命的渴望

是生命自己的儿女

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

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

孩子有自己的见地

给他一个栖身的家

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

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

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

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

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

昨天已经过去

生命向前奔涌无法回头

川流不息你是生命之弓

孩子是生命之矢

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

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

送往无际的未来

爱——是孩子的飞翔

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
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6085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