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心理咨询

围追堵截“早恋”,真的好吗?


一个情窦初开的女生最怕在自己暗恋的男生面前丢面子;一个青春萌动的男生,最想在自己青睐的女生面前“挣表现”。这种“青春期的真理”,却常常被父母和老师们误解乃至横加殃害。

在“青苹果”教师沙龙聚会时,一位心理辅导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件令人感动与深思的事。高三理科班里有位男生小陶,初中时成绩特别优秀,与一位女生小姜同时被保送到那个重点学校的重点班。但从高二下学期开始,小陶的学习成绩一路下滑,性格变得孤僻、怪异。到了高三上学期末,已是三门功课不及格的“劣等生”。全班的总平均分被他拉下来,在年级排行榜上从第一降至倒数第二。同学们抱怨他,老师也批评他,但他却没有动静。几个月后就要高考,他似乎麻木不仁。

寒假里,2月14日,是西方的洋节——情人节,那天正值周末,是学校规定的返校日。班里的集会结束后,同学们一窝蜂涌进礼品商店,纷纷购买情人卡,有的买三张五张,有的买了十张八张。小陶也怏怏地在店里转悠,快出门时鼓起勇气挑了一张印有美女肖像并附一首浪漫情诗的卡片。他一路上踌躇不定:这张情人卡送给谁呢?他还有资格过“情人节”吗?思来想去,他决定把情人卡送给小姜,与他同时被保送来的那位女生,现在是班里的的学习委员。他用心地在卡片的空白处写下了两句话:“很想成为朋友,但愿你不拒绝。”

小姜收到这张卡片,内心十分不安:小陶是什么意思?他初中就“早恋”了,那位被称为“班花”的女生被他第一个征服,难道他变心了?再说,现在班里已有谣言,说她和某某关系暧昧,班主任已提醒过她了。可是,小陶的现状实在可悲,作为老同学加学习委员,能不答理他吗?

小姜的妈妈是一位教心理学的老师,她常常帮助女儿疏解她内心的“疙瘩”。这次也不例外。当女儿把那张情人卡和赠卡人的事讲给她听之后,她作出了令女儿茅塞顿开的回答:“女儿,你是班里的学习委员,又是小陶的老同学,难道你不觉得自己有责任援助他吗?再说,我看卡片上那两句话没什么毛病,他信任你,尊重你,并无非分之想,你为何不可积极地响应呢?”

在妈妈的鼓励下,小姜立即回赠了小陶一张情人卡,上面也写下了几句话:“谢谢你的信任。我愿成为你的朋友,与你共同奔赴高考的战场。加油吧,我相信你能再现昔日的辉煌!”

小陶展读那张珍贵的情人卡时,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奋。开学的第一天,小姜收到一封长长的信,小陶在信中讲述了他不为人知的遭遇,向小姜倾诉了内心的苦恼:高二上学期末,父母开始了“离婚大战”。爸爸有了“婚外情”,妈妈下岗。两人闹到法庭,最终还是离了。他被判给爸爸抚养,但不到半年,爸爸边被查出癌症,生活变得穷愁潦倒。小陶多么想从此自力更生啊!他去过肯德基、麦当劳,想暂时放弃学业,去当服务生,但他还不够十六岁,最终被拒绝了。他满脑子都是“打工挣钱”的念头,逃学旷课不少,学习成绩自然就一落千丈。后来又发生一件事,给他凄苦的人生雪上加霜:高二暑期里,他突然碰到那位曾经被他征服的女生,与他初中时的“情敌”手拉手不屑一顾地走过他身旁。虽然他与那位女生早已疏远,但此情此景,还是强烈地刺伤了他。“屋漏偏遭暴风雨”,他连活下去的勇气都几乎丧失了,还顾什么高考?

小陶在长信的末尾这样写道:“是的,我是班里的累赘,对不起老师和同学们。但是,请你相信,从本学期开始,我定会发奋图强,迎战高考。为了你,我一定要成为班里最出色的男生;为了你,我一定要再创辉煌。”

小姜一口气读完了这封长信,感动的泪水湿润着燥热的面颊。放学后,小姜骑车飞快地奔家,她急于和母亲分享那份感动。妈妈读了那封信,欣慰与赞叹溢于言表:“女儿,青春友情原本纯洁、美好,男女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帮助是多么必要。小陶这个孩子,即使为了祖国和人民,为了爹妈和学校,都不去争当班里最出色的男生,却为了你要再创人生的辉煌。难道不值得你付出友情,去帮他一把?”

我多么希望所有的父母、老师和社会上的成年人,都能像小姜的妈妈那样,智慧宽厚,心胸豁达!青春的心灵需要友情的滋养,发芽的种子需要明媚的阳光。然而,作为教师和家长,许多成年人总是误读或曲解了少男少女的青春密码,用“早恋”这根大棒围追堵截着孩子们那正当而必需的交往。君不见,一位中学生的父亲,发现女儿书包里珍藏着一位男生送的生日贺卡,上面无非是从哪本书上抄来的几句“情话”,那正是青春萌动的自然表达。可是那位父亲顿时如临大敌,怒火中烧,对女儿大张挞伐还不解气,硬逼女儿交代出那个送贺卡的“小流氓”,直至追到学校报告班主任,还要去找那个“小流氓”的家长算账。殊不知,如此兴师动众地折腾一番后,亲情、友情俱毁,两位小朋友的心灵倍受创伤。青春的天空阴云密布,未来人生难见阳光。那些“异性交往恐怖症”、“恋爱恐慌症”乃至“性冷淡”之类的心理疾病,难道仅仅是医学上要对付的问题吗?有多少父母和老师在制造着这样的问题,他们却全然不知。甚至个别被称做“教育者”的粗暴愚昧之徒,不惜高举“早恋”这根棍棒,打出了少男少女的人生惨剧。不久前,媒体披露的一对中学生投河自杀的案例,成因竟是男生给女生写字条被老师“抓获”后,成长中的人格尊严被无情羞辱,稚嫩的友爱之情被残酷践踏,终至双双“殉情”而亡。这样的惨剧,难道还不足以警醒家长和老师们?难道还不足呼唤整个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权吗?

今年六月一日起实施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“隐私权”。但竟有一些家长对此大惑不解,或者不以为然。悲哉!

当然,引领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健康、安全地度过青春期,是家庭和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。然而,承担这样的责任是需要资格和条件的,这就涉及到对责任者的教育和训练了。遗憾的是,目前家庭和学校大多仍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转圈,而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少有探究,甚至对已有的事故、悲剧仍然麻木。

本人担任“青苹果”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者十多年来,感慨无限,思索良多。但愿我们的政府、社会、媒体、学校和家庭,能够发出一致的声音,以维护孩子们的青春健康,保障他们的一生幸福。

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775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