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心理咨询

写作业不拖拉、早起不赖床:5条法则,教出自律的孩子

后台有个妈妈问我:

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要提醒,做作业一定要盯着才会做,玩电脑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,吃饭、睡觉都要人跟着催。

骂也骂了,道理都说破了嘴,可孩子不但没一点改进,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,我该怎么办?

其实,孩子的问题,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。

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,都是因为父母的引导不到位。

如果父母学会这5个心理学效应,就能事半功倍帮孩子建立自律。

01

霍桑效应

改变,从被关注开始。

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,曾有一个叫霍桑的工厂。

那里的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,但工人们却对工作有很多不满,工厂的业绩很不理想。

后来,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率领团队,9零钱。

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是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

最后,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,开始向听众募捐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分文未捐,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。

看完这个小故事,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?

其实,在我们%n>

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“登门槛效应”。

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。

在实验中,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,让她们在一份“呼吁安全驾驶”的请愿书上签名。

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,很简单。

两周以后,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,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“谨慎驾驶”的警示牌,结果显示:

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(55%以上)都会同意立警示牌;

没有签过名的主妇,只有不足17%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。

在实验中,“签名”就是第一个门槛,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,第二个“门槛”(树立警示牌)就比较容易跨过去。

弗里德曼认为,在一般情况下,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,因为它费时费力,还不容易成功。

相反,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、较易完成的要求。

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,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。

在家庭教育中,运用好这个效应,就会轻松很多。

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,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,予以肯定、表扬乃至奖励,然后逐渐提高要求,从而使孩子积极奋发向上。

比如,在玩“番茄和苹果”的游戏时,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,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,这样的“得寸进尺”,不会引来孩子的反感和抗拒。

慢慢地,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被塑造和提高起来。

与“一口吃成大胖子”相比,“登门槛”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、更有智慧的方法。

以上5种心理学效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,希望能给家长在育儿方面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。

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987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