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体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,
它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。
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求,
好好地去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你知道吗:80%以上的人,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,来消化自己的情绪。
消化系统、皮肤、内脏、性器官是重灾区。身体的不适和病症只是我们内心的呼喊和求救,它只是火警钟。
只可惜大部分的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讯号。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甚至想办法把这个火警灯切除掉,其后果必然是悲剧性的。
01
第一个真实的故事
有一位香港的女士,婚后育有一儿一女。一直跟公公,婆婆住在一起,虽然丈夫一家对她还不错,但她非常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,跟丈夫提过几次想搬出公婆的家都遭拒绝。
后来她也慢慢不再提这件事。去年她突然得了肺癌,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。
两次化疗之后,她住进了特护病房。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,她的房间是一个三十多平方的套房,有一个小的会客室,从卧室的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草坪。
除了接受西医的治疗外,她的家人还帮她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。面对一切的治疗她都显得很平静,家人问她需要什么,她只说希望丈夫,儿女每天都来看看她,事实上她丈夫基本上晚晚都睡在小会客室陪她。
当心理治疗师在一次催眠治疗中问她:“你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?”
她回答道:“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家,跟丈夫,儿女在一起,有自己的房子,不用很大,几十平方也可以,可以看到外面绿色的植物。”
“那你希望住多久?”治疗师问。
“不用很久,几个月就好。”她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心愿,嘴角滑过一抹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微笑。
我们的思想可以欺骗自己,但身体不会说谎。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,提醒我们要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求,好好地去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身体的不适和病症只是我们内心的呼喊和求救,它只是火警钟。
我们身体绝大部分的疾病
都是由我们的负面思想
和情绪压抑积累产生的,
不同的身体位置储存不同的情绪。
我国中医的古老智慧早就说过:
肾主恐惧,肝储愤怒,肺藏哀伤。
这位患肺癌的女士内心充满了不能拥有一个独立家庭的哀伤,可是她用忙碌、不去想等方式避免接触自己真实感觉的时候,她的潜意识就用身体的病症帮助她实现了最大的心愿,但代价竟是宝贵的生命。
在这个几十平方的特护病房,有她的丈夫和儿女。公婆不会在这里住,窗外是绿色的草地,用这种方式,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。
她的愿望实现了:只需要几个月,和家人待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里。
这是让人不胜唏嘘的一个故事,其实许多人跟这位女士一样,直到生命结束都没有觉察到火警钟背后的真正源头。
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指出:80%以上的人,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,消化系统、皮肤和性器官是重灾区。
人们大把大把地吞下胃药,却往往逃避给自己压力和紧张的根源;
皮肤上的各种红疹,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,你的皮肤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你:你压抑了很多愤怒,请你看看这些愤怒,听听内在真实的声音;
亲密关系的问题,经常在性器官上呈现各种病症。
02
第二个真实的故事
我的一位朋友得知丈夫有外遇后,得了严重的盆腔炎,久治不愈,非常痛苦,很久的一段时间,都不能够拥有正常性生活。
她的身体帮她说出了她想说却没说出的话:“不!我讨厌并厌恶之前有过的一切亲密!我不会再跟一个背叛我的人在一起!”
后来她离了婚,幸运的找到一个真正爱她的人,结合适当的调理和治疗,她的病渐渐痊愈。
古语说:“相由心生”。
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很多的情绪与讯息:有人是愤怒,有人是怀疑,有人是恐惧,有的人是慌乱。
这些情绪并非我们此时此刻当下的情绪,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的创伤,而在当时的时刻,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,没能表达或者释放掉这些情绪,于是情绪就长久的压抑在了我们的体内。
这些被卡住的能量聚集在身体里,让我们痛苦,让我们身体内部产生病灶。
身体,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,
它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,
提醒我们看看问题的根源,
疾病,都是身体和内在需要无声的呐喊。
03
第三个真实的故事
在疗愈课程的一次练习中,一位女同学剧烈地咳嗽起来,感觉得出她也不希望咳嗽的声音打扰别人,但她实在是忍不住。
老师温柔地看着她的眼睛,对她说:“如果你不咳嗽,而是说一句话,其实你想说什么吗?”
这位同学先是一愣,然后哇地一声哭了起来,终于说出她心底最深的恐惧和渴求。
神奇的是,从她一开口说出自己真正感受和需要的那一剎那,接下来的课程她就没有再咳嗽了,后来才知道她有多年慢性咽炎的毛病。
她说:“过去我一旦咽喉和气管有问题,就特别难好,动不动就要吊一个多星期的针才能勉强压下去。”
之前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,后来通过疗愈与学习,我明白了很多。有好几次,我刚刚感到喉咙有点不舒服或有几声咳嗽,就会马上觉察自己的内在,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话想说而没说出来,而每一次,无论是自言自语或在心里把那句话说出来之后,这些小小不舒服的症状就很快消失了。
喉咙是我们沟通的部位,如果我们的喉咙、肺部、支气管出现了问题,一定有一些情绪和话语卡在了那里。我们需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,把该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。即使有很多环境不太适合真的讲出来,但可以在心里说。
我坚持察觉了一年,后来,我就没有再得过这方面的疾病。
让身体的智慧帮助疗愈我们???
美国著名的精神神经免疫学的科学家甘蒂丝.柏特(Candice Pert)提供了一个科学上的研究突破,她发现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分布在人体全身,不只是像传统老派的科学家以为,那些包含情绪的分子只存在头脑里。
这项科学上的突破,让我们理解到情绪储存在全身各处。
这些承载情绪的分子储存了我们一生所有的经验。过去卡住的感觉与情绪,无论我们的头脑记得与否,都会保留在这些细胞里。因为这些情绪分子在我们的全身,所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潜意识。
我们的身体
储存了过去所有的经验
带给我们的影响和反应,
就好像计算机一样
记录我们所有的情绪与体验。
尤其是那些让我们难过、痛苦、我们不想回忆的经验或创伤。
例如:强暴的恐惧、暴力的惊吓、失亲的悲哀、失业的焦虑、被遗弃的慌张,这些负面的经验特别会被我们压抑到潜意识里。
我们的大脑非常的聪明,时常会自动让我们把我们无法忍受的经验忘掉,可是我们没有真正的忘掉,这些经验都埋在我们的记忆存库里,这个存库就是我们的身体。
了解到这项事实,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刺激我们的身体,例如:透过深呼吸、动作或按摩会触动我们的情绪,或是我们的感官经验籍由音乐、味道、食物、触碰、观看会刺激过去的一些记忆。
我们压抑到潜意识的情绪如果没有释放掉,会累积在身体里,成为紧绷、酸痛以及其他气阻塞的现象,长久时间下来会变成内伤、疾病与细胞病变。
身体是有智慧的,
它能够自动地排除负面情绪,
累积在中央神经系统里失调的能量。
可是,现代生活
愈来愈偏向用头脑与逻辑来生活,
在乎我们外在的形象而非内在的感觉。
当我们不抗拒、
不压抑任何负面情绪,
认真的去聆听我们的身体带来的讯息,
面对与释放这些情绪的时候,
我们就能够自然的把疾病医治好。
身体拥有平衡体内能量的智慧
有一次在身体心理学疗愈创伤的训练中,老师放了一段影片给我们:一只白色的北极熊在雪地中慢慢走着,突然它在不远处发现了敌人,然后它开始加快速度往前奔跑。
它奔跑了一阵子,有时它会回头看还有没有被追,最后北极熊开始慢下来。
它反复确认敌人已经消失了,然后用一个四肢着地的姿势,疯狂甩动身体。
中央神经系统受到威胁的反应后,北极熊透过的身体释放将情绪出来。
北极熊看起来像一个受到惊吓很害怕的人,无法自主地不断抖动,直到它的身体自动停下了来,然后又回复到一开始的缓慢步伐。
所有的生物:人类、动物,都具有身体机能的本能。
我们人类拥有更出色的释放与修复系统。可如今的我们,已经渐渐的丧失了身体智慧机体的本能,越来越压抑自己:
我们害怕会外界的评价与评判、在意别人的眼光,用一堆教条与理论束缚自己,压抑自己;我们宁愿把负面的情绪、激动的能量藏在内心里,用一个斯文、有礼貌、淑女、文明的外表把它包装起来。
长久压抑我们的负面情绪,除了会造成疾病之外,也会影响我内心的状态、个性与生活模式。
没被释放的情绪容易把我们困在黑暗里,造成易怒、暴力、逃避、退缩、忧郁、麻木,或者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。
我们的身体渴望释放,心却完全关闭了,好像无数具行尸走肉,屏蔽感觉与感知的活着。
如何让身体的智慧疗愈我们?
练习:透过肢体与声音得到平衡
■ 01.
找一个让你觉得有安全感、能够独处、不会被打扰的地方。
■ 02.
选择放一些让你能够进入你内在的音乐,不用考虑太多,按照你的直觉选择当下你想听的音乐,没有音乐也可以。
■ 03.
站着,把眼睛闭起来,双手放在腹部,吐气的时候让腹部扁下去,吸气的时候让腹部膨胀,运用腹部呼吸。记得呼吸得越深,越容易把潜意识的感觉带上来。
■ 04.
继续呼吸,同时观照你的专注力比较被身体哪个不舒服的地方吸引,例如:纠紧的胃部、闷闷的胸口、绷紧的腿、沉重的头、疼痛的肩膀。
■ 05.
加强你的呼吸到不舒服的地方,用更深的吸气去触碰它、感觉它,眼睛保持闭着,开始让身体动出那个地方的感觉,发出它的声音,刚开始可以做得夸张一点,让内在的感觉加倍透过声音与操作表达出来,记得要放下你的自尊与任何自我批判。
头脑只是见证者,让身体的直觉带动你。你可以跳、叫、骂、哭、抖、甩、摧、踢,动作一下快或声音一直改变都可以。
■ 06.
非理性的让目己毫无保留的动到底,不管你在做什么,都要保持深呼吸与对身体的觉察力。动到你发现里面有舒服、轻松、平静的感觉,好像能量变得很顺畅、身体很打开、放松。
■ 07.
当你感觉这些正面的能量时,坐在一个舒服的位置,脊椎保持直的,肩稍微往后,让胸口保持敞开。
眼睛闭着,继续深呼吸,从腹部开始膨胀,以轻松又敏锐的心观照体内这些舒服的感觉,这些舒服的感觉在哪?造成什么样的心情与情绪?
熟悉、享受、感恩你的身体,与内在所有的能量和资源。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40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