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心理咨询

明明白白青春期

一、什么是青春期

青春期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的,不同时代甚至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界定,就现在的情况,可以简单认为指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。

常见的两种态度是过度忽视与过度重视。前者的不在意往往造成情感上不理解,行为上有冲突,亲子界限僵硬;后者过于重视的家长又容易步步迁就,放弃了身为父母的底线,反倒因为没有规则和界限让十几岁的孩子无所适从。

二、男生女生各不同

青春期共同特点:

1.高涨的自我意识;

2.情绪表现的矛盾性:狂暴与细腻,内向性与表现性,可变性与固执性,认知偏差与强烈自主感

3.易出现心理与行为偏差:心理生物性紊乱;自杀倾向与行为;心身疾病等。

分别两个性别来看,男生理性较强,容易冲动攻击;女生爱幻想,情绪不稳定较敏感。

有些普遍的社会倾向会对青春期学生造成影响:

1.外向性格优于内向性格:其实长远看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

2.女孩子中学易分心,这种说法容易误导学生和家长,让青春期的女生放低对自己的要求。

三、学习是第一要务

青春期特点对学业的影响:关注自身形象,对某些生理现象的不解,随后会讲到的同伴关系,迫切需要从各个方面了解和为自己定位,这些课题都会占据孩子们的精力,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促进其勤奋的动力。

功课本身的特点:青春期主要在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,这时的学习内容从记忆向理解,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,需要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不断适应。

换句话说,青春期特点会对学业产生影响,学课本身也会,而且二者之间有相互作用。当一个中学生成绩出现问题时,至少可以从这两方面考虑,而不是单纯认为“分心”了,叛逆了,等等。

两个集中注意力的小练习:腹式呼吸;回到自身的触感练习。

四、青春期人际关系之校内

第一,学生和老师的关系:不再将其奉为权威,而是要求平等对待;2.在师生关系上大部分学生还遵循之前的行为规则,不直接表达不同意见。这种内心需要平等又不能或不会明确表示增加了师生间的张力。这和近年老师难当的呼声是一致的,课业沉重,学生易变,对中学老师本身的知识储备,沟通的灵活性都提出了很大的要求。

第二,学生们之间的关系:所有年龄段中,青春期这段是对同伴关系最依赖的一段。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同龄人陪伴,缓解长大过程中孤独敏感的内心体验,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选择朋友为自己的个人定位做参照。所以,结伙打架,甚至为同性别的朋友争关注闹别扭常常都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。

五、青春期人际关系之校外

在学校之外,孩子们最重要的关系是与家长的关系。这时最常见的冲突是:对着干,展现独立意识----不一定谁对谁错,更可能本身没有严格的对错;担不起,透漏思想依赖----家长容易暗自庆幸以强者自居,错过学习承担的机会。

另外,现在不容忽视的一类关系是网络人际,各种贴吧社区伙伴,电子游戏搭档以及从线上发展到线下的朋友。一杆子打死是很难的,而且容易激化矛盾,看到其中的利与害,因势力导:

利:更广泛的交流对心智成熟有帮助,尤其是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缺乏的孩子;

害:网络本身的模糊性对于青春期孩子有时会有伤害,而且不容易被家长了解和监护。

六、青春期人际关系之情感萌动

有个心理学家认为没有早恋之说,只有初恋,言下之意,“早晚”具有很大相对性。对于宠爱孩子的父母来言,内心深处,何时子女的恋爱及离开家庭都太早。有时候,那些对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特别紧张的家长摆在明处的道理是“年龄小影响学业”,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不想让孩子离开的无意识。

与之相反,孩子对异性的向往却是无法阻挡的。青春异性交往是为长大成人建立亲密关系做的铺垫,通过实践学习和体验与思考才能知道如何选择伴侣,如何相处,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。

青春期萌动,有的表现为与异性交往的兴趣和行为增多,还有的被无意识压抑下来,出现烦或者怕和另个性别人打交道的情况,后者实际更需要大人关注和干预。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陷入情绪不能自拔,频繁更换亲密伙伴等现象,往往提示之前的亲子关系和自身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困扰,建议求助专业的咨询师。

七、成为我自己

无论学业还是人际,上面谈到的所有内容其实都表现出青春期孩子的核心需求:成为自己。

这是个不断探索和无限抵达的过程,期间会经历对生理现象迷茫,需求与压抑,自主与孤独的冲突,在外表和性格特征上自我意识混乱,各种重要关系的重新调整,诸多任务。

自我理解和定位可通过如下途径:自我觉察,以人为镜,生活历练。

八、大人能做的事

面对青春期学生,老师除了不断提高知识水平,转换有效的教学方式外,还要格外注意自我减压,区别师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,减少焦虑或其他负性情绪的相互感染。针对具体的青春期问题,可以采取讲座或班会,同质团体,个别访谈等工作形式。

家长则首先要有长远意识,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生的任务,不拘泥于一时一事,同时愿意开放自己,不用自己的框框去套孩子,而是真诚交流产生碰撞,扩展思路。

在具体做法上注意三点:观察大于说教,倾听胜于倾诉;停止无效行为。

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409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